中小企业四川网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中国金融机构具备迈向强大的基础性条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1-12  来源:经济日报  浏览次数:204

118日,由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主办,中国银行研究院、纽约分行承办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世界经济与中国2025:多重挑战下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新格局”。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智库、金融机构、新闻媒体的百余位嘉宾参加了年会活动。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会长、中国银行董事长葛海蛟在致辞演讲中表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撑,国际地位显著提升,金融机构已具备迈向强大的基础性条件。

在致辞演讲中,葛海蛟引用了一系列数据通过四个方面详实且有力数据让参会嘉宾得以直观感受到中国金融业正在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态势

一是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规模体量位居全球前列。当前,中国金融机构体系已广泛覆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基本形成差异化、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二位。其中,银行业表现最为突出,2023年末总资产规模达到417万亿元人民币,居全球首位,140家中资银行跻身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银行1000强榜单,四大中资银行连续六年位居全球前四位;中国五大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二是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不断增强。中国金融机构以国家战略为指引,顺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持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业设立了1000余家科技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连续三年达到30%以上。绿色贷款余额突破3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达到2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快速增长,银行网点、基础支付服务覆盖率接近100%。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提速,运营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三是国际化布局稳步拓展,助力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金融机构适应中国与世界贸易投资往来不断深化的趋势,大力推进在全球各地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机构布局,有力服务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截至20236月末,中资银行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一级机构,中资保险机构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4家分支机构,初步形成了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服务网络。

四是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中国金融机构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功抵御了多重风险挑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2003年的17.9%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1.59%,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到12.12%,风险抵补能力显著增强。通过构建存款保险、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等托底性制度安排,有效处置了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无序扩张这些局部风险隐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了稳定的金融环境。中国成为40年来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国。

年会现场举办了《国际金融研究》年度好文章颁奖典礼,葛海蛟为获奖作者现场颁奖(经济日报记者 苏瑞淇)

 

声明:文章系本网编辑转载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